一、课程任务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大部分。产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病理、心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学科,是一门协助新生命诞生的医学科学。妇科学是研究妇女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学科、另外、在我国妇产科还包括了计划生育。
在妇产科教学中,要始终按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的方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作好妇产科医生和进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授课条理分明,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结合国内外新动力、新成就、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熟悉妇产科学基础理论及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包括产科学(妊娠生理、妊娠诊断、产前保健、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等)、病理产科学(妊娠病理、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异常产褥等)、胎儿及早期新生儿学;妇科学的基础(妇女一生生理变化、月经生理、女性内分泌等),女性生殖器炎症(各部位炎症、性传播疾病等),女性生殖器肿瘤(各部位良性和恶性肿瘤等)、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痛经等)、女性生殖器损伤(子宫脱垂、生殖道瘘等)、女性生殖器畸形(主要是先天畸形等)、女性其他生殖器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及计划生育。
2、写好妇产科医疗文书、病历和各种记录等。学会体格检查特别是妇科检查及产科检查等,掌握妇产科常见诊疗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二)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大课只讲授重点内容,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并自觉学习有关的参考资料。
2、分析能力:见习教学通过学习病例,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临床分析的能力。
3、综合能力:通过书写医疗文书,如病历、病情记录、术前小结及术后记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能力。
4、临床独立诊治病人能力:结合临床诊断和治疗病人,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种临床操作,提高学生独立临床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
讲课时数
|
实训时数
|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
2
|
2
|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
3
|
|
妊娠生理
|
2
|
|
妊娠诊断
|
2
|
|
产前检查
|
2
|
1
|
正常分娩
|
2
|
2
|
正常产褥
|
1
|
|
自然流产
早产
过期妊娠
|
2
|
|
妊娠高血压疾病
|
2
|
1
|
异位妊娠
|
2
|
1
|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
1
1
|
1
|
多胎妊娠与巨大胎儿
|
2
|
|
羊水量异常
|
1
|
|
胎儿发育异常及死胎
|
1
|
|
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
2
|
|
妊娠合并心脏病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
1
1
|
1
|
产力异常
产道异常
胎位异常
|
1
1
1
|
1
|
产后出血
子宫破裂
羊水栓塞
|
1
1
1
|
1
|
产褥感染
晚期产后出血
|
1
1
|
|
妇科检查及配合
|
2
|
2
|
外阴及阴道炎症
|
2
|
0.5
|
宫颈炎症
|
1
|
0.5
|
盆腔炎症
|
1
|
|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宫颈癌
|
自学
2
|
1
|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癌
|
1
1
|
1
|
卵巢肿瘤
|
2
|
|
葡萄胎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
2
|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闭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
|
1
1
1
|
|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
2
|
|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
|
1
|
|
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
|
1
|
|
计划生育
|
4
|
2
|
妇幼保健
|
1
|
|
产科常用手术
|
2
|
2
|
妇科常用手术
|
2
|
2
|
总计
|
68
|
22
|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单元
|
教 学 内 容
|
教学要求
|
教学活动
参考
|
参考学时
|
|
理论
|
见习
|
||||
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
|
(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
|
模型示教
|
5
|
2
|
1.女性外、内生殖器官解剖
|
掌握
|
多媒体演示
|
|
|
|
2.女性骨盆的形态与分娩有关的解剖特点
|
熟悉
|
讨论
|
|
|
|
3.女性骨盆底的解剖
|
掌握
|
|
|
|
|
4.女性生殖器官邻近器官的解剖及意义
|
了解
|
|
|
|
|
(二)女性生殖生理
|
|
|
|
|
|
1.妇女一生中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
了解
|
|
|
|
|
2.月经的临床表现。
|
掌握
|
|
|
|
|
3.卵巢的功能及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
熟悉
|
|
|
|
|
4.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掌握
|
|
|
|
|
5.月经周期调节机理。
|
了解
|
|
|
|
|
6.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
了解
|
|
|
|
|
二、妊娠生理
|
(一)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
|
理论讲授
|
2
|
|
1.卵子受精、受精卵的输送、发育、着床的过程。
|
了解
|
多媒体演示
|
|
|
|
2.胎盘的形成及其功能,羊水的来源及功能.。
|
了解
|
示教
|
|
|
|
(二)胎儿发育的特点
|
|
|
|
|
|
1.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
熟悉
|
|
|
|
|
2胎头的结构特点
|
掌握
|
|
|
|
|
(三)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
|
|
|
|
|
1.妊娠期母体的生殖系统、乳房、血液、心血管系统的变化特点
|
了解
|
|
|
|
|
2.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变化特点。
|
了解
|
|
|
|
|
三、妊娠诊断
|
(一)早期妊娠的诊断
|
|
理论讲授
|
2
|
|
1.早期妊娠的临床表现
|
熟悉
|
多媒体演示
|
|
|
|
2.早期妊娠的辅助检查
|
掌握
|
示教
|
|
|
|
(二)中、晚期妊娠的诊断
|
|
|
|
|
|
1.中、晚期妊娠的临床表现
|
掌握
|
|
|
|
|
2.中、晚期妊娠的辅助检查
|
掌握
|
|
|
|
|
(三)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
|
|
|
|
|
1.胎产式
|
掌握
|
|
|
|
|
2.胎先露
|
掌握
|
|
|
|
|
3.胎方位
|
掌握
|
|
|
|
|
四、产前检查
|
(一)围产医学的重要意义和内容
|
了解
|
理论讲授
|
2
|
1
|
1.围生期的概念
|
|
多媒体演示
|
|
|
|
2.围产医学的重要意义
|
|
|
|
|
|
3.围产医学的内容
|
|
|
|
|
|
(二)产前检查的时间、内容和方法
|
|
|
|
|
|
1.产前检查的时间
|
熟悉
|
|
|
|
|
2.产科病志的书写,孕产期的保健管理
|
了解
|
|
|
|
|
3.产科检查的方法
|
熟悉
|
|
|
|
|
4.孕期常见症状及其处理.
|
|
|
|
|
|
五、正常分娩
|
(一)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
|
理论讲授
|
2
|
2
|
1.分娩的动因
|
了解
|
多媒体演示
|
|
|
|
2.产力
|
熟悉
|
示教
|
|
|
|
3.产道
|
熟悉
|
|
|
|
|
4.胎儿
|
熟悉
|
|
|
|
|
5.精神心理因素
|
|
|
|
|
|
(二)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
了解
|
|
|
|
|
1.衔接
|
|
|
|
|
|
2.下降
|
|
|
|
|
|
3.俯屈
|
|
|
|
|
|
4.内旋转
|
|
|
|
|
|
5.仰伸
|
|
|
|
|
|
6.复位和外旋转
|
|
|
|
|
|
(三)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
|
|
|
|
|
1.分娩的先兆征象
|
熟悉
|
|
|
|
|
2.正常分娩的诊断
|
掌握
|
|
|
|
|
3.产程的分期
|
掌握
|
|
|
|
|
4.三个产程的临床经过
|
掌握
|
|
|
|
|
5.三个产程的临床处理
|
掌握
|
|
|
|
|
六、正常
产褥
|
(一)产褥期母体变化
|
了解
|
理论讲授
|
1
|
|
1.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
|
|
多媒体演示
|
|
|
|
2.乳房的生理变化
|
|
示教
|
|
|
|
3.其他系统的生理变化
|
|
|
|
|
|
(二)产褥期的临床表现。
|
|
|
|
|
|
1.子宫的复旧
|
熟悉
|
|
|
|
|
2.恶露的分类、性状和时间
|
掌握
|
|
|
|
|
(三)产褥期的处理和保健
|
熟悉
|
|
|
|
|
1.产褥期排尿困难处理
|
|
|
|
|
|
2.乳汁不足的处理
|
|
|
|
|
|
3.回奶的处理方法
|
|
|
|
|
|
4.产后保健操
|
|
|
|
|
|
七、妊娠病理
|
(一)流产
|
|
理论讲授
|
2
|
|
1.流产的定义
|
掌握
|
多媒体演示
|
|
|
|
2.流产发生的原因
|
了解
|
示教
|
|
|
|
3.流产时胎儿、母体的病理变化
|
了解
|
|
|
|
|
4.流产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
掌握
|
|
|
|
|
5.流产的鉴别诊断
|
掌握
|
|
|
|
|
(二)早产
|
掌握
|
|
|
|
|
1.早产儿的概念、
|
掌握
|
|
|
|
|
2.早产的病因、
|
了解
|
|
|
|
|
3.早产的诊断及预测方法
|
掌握
|
|
|
|
|
4.早产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
掌握
|
|
|
|
|
(三)异位妊娠
|
|
|
2
|
1
|
|
1.异位妊娠的定义和分类
|
熟悉
|
|
|
|
|
2.输卵管妊娠的高危因素
|
熟悉
|
|
|
|
|
3.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急症处理
|
掌握
|
|
|
|
|
4.不同类型异位妊娠的处理原则,
|
掌握
|
|
|
|
|
5.异位妊娠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
|
熟悉
|
|
|
|
|
八.妊娠并发症
|
(一)妊娠高血压疾病
|
|
理论讲授
|
2
|
1
|
1.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因
|
熟悉
|
多媒体演示
|
|
|
|
2.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
掌握
|
示教
|
|
|
|
3.妊娠高血压疾病分类
|
掌握
|
|
|
|
|
4.妊娠高血压疾病临床表现
|
掌握
|
|
|
|
|
5.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方法
|
熟悉
|
|
|
|
|
6.妊娠高血压疾病对母体胎儿的影响
|
熟悉
|
|
|
|
|
7.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措施
|
掌握
|
|
|
|
|
(二)前置胎盘
|
|
|
1
|
1
|
|
1.前置胎盘的病因
|
熟悉
|
|
|
|
|
2.前置胎盘其对母儿的危害性
|
了解
|
|
|
|
|
3.前置胎盘分类
|
掌握
|
|
|
|
|
4.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
|
掌握
|
|
|
|
|
5.前置胎盘的诊断要点
|
熟悉
|
|
|
|
|
6.前置胎盘的处理原则
|
掌握
|
|
|
|
|
(三)胎盘早剥
|
|
|
1
|
|
|
1.胎盘早剥的病因
|
了解
|
|
|
|
|
2.胎盘早剥发病机理
|
了解
|
|
|
|
|
3.胎盘早剥的分类
|
掌握
|
|
|
|
|
4.对母儿的危害性和及早处理的重要性
|
了解
|
|
|
|
|
5.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
|
掌握
|
|
|
|
|
6.胎盘早剥的诊断要点
|
熟悉
|
|
|
|
|
7.胎盘早剥的处理原则
|
掌握
|
|
|
|
|
(四)羊水量异常
|
熟悉
|
|
1
|
|
|
1.羊水过多的诊断和处理
|
|
|
|
|
|
2. 羊水过少诊断方法、
|
|
|
|
|
|
3.羊水过少对胎儿的危害性
|
|
|
|
|
|
4.羊水过少的处理原则
|
|
|
|
|
|
(五)多胎妊娠
|
|
|
1
|
|
|
1.双胎的类型及特点
|
熟悉
|
|
|
|
|
2.双胎妊娠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
掌握
|
|
|
|
|
3.双胎孕妇及围产儿并发症发生原因及诊断处理
|
了解
|
|
|
|
|
(六)过期妊娠
|
|
|
|
|
|
1.过期妊娠的定义及其诊断
|
了解
|
|
|
|
|
2.过期妊娠对胎儿的影响
|
了解
|
|
|
|
|
3.胎儿、胎盘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
熟悉
|
|
|
|
|
4.过期妊娠的处理方法
|
了解
|
|
|
|
|
九、胎儿发育异常及死胎
|
(一)胎儿生长受限
|
了解
|
理论讲授
|
1
|
|
1.胎儿生长受限的定义
|
|
多媒体演示
|
|
|
|
2.胎儿生长受限的病因及分类
|
|
示教
|
|
|
|
3.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及处理
|
|
|
|
|
|
(二)胎儿先天畸形
|
了解
|
|
|
|
|
1.无脑儿及脊柱裂
|
|
|
|
|
|
2.脑积水
|
|
|
|
|
|
3.联体儿
|
|
|
|
|
|
(三)死胎
|
|
|
|
|
|
1.死胎的病因
|
了解
|
|
|
|
|
2.死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
|
|
|
|
3.处理及预防
|
|
|
|
|
|
(四)巨大儿
|
掌握
|
|
1
|
|
|
1.巨大儿的定义
|
了解
|
|
|
|
|
2.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
|
|
|
|
|
3.巨大儿对母儿的影响、诊断
|
|
|
|
|
|
十、妊娠合并症
|
(一)妊娠合并心脏病
|
掌握
|
理论讲授
|
2
|
1
|
1.心脏病与妊娠二者间的相互影
|
|
多媒体演示
|
|
|
|
2.影响母儿预后的因素
|
|
|
|
|
|
3.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处理
|
|
|
|
|
|
(二)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
熟悉
|
|
|
|
|
1.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
|
|
|
|
|
|
2.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性
|
|
|
|
|
|
3.新生儿常规接种肝炎疫苗的重要意义
|
|
|
|
|
|
4.妊娠和病毒性肝炎两者的相互影响
|
|
|
|
|
|
5.防止病毒性肝炎或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对新生儿垂直感染的病毒性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措施
|
|
|
|
|
|
十一.异常分娩
|
(一)产力异常
|
|
理论讲授
|
3
|
|
1.产力异常在异常分娩中的重要性
|
了解
|
多媒体演示
|
|
|
|
2.产力异常的类型、临床表现和诊断
|
掌握
|
|
|
|
|
3.产力异常对母儿影响及其防治
|
掌握
|
|
|
|
|
(二)产道异常
|
|
|
|
1
|
|
1.产道异常的临床分类
|
熟悉
|
|
|
|
|
2.产道异常的诊断和对母儿的影响
|
熟悉
|
|
|
|
|
3.产道异常的处理
|
掌握
|
|
|
|
|
(三)胎儿及胎位异常
|
|
|
自学
|
|
|
1.胎儿胎位异常的原因、诊断及处理
|
掌握
|
|
|
|
|
2.枕后位、臀位、横位的诊断及处理。
|
熟悉
|
|
|
|
|
(四)异常分娩的临床共同点及其处理原则
|
了解
|
|
|
|
|
单元
|
教 学 内 容
|
教学要求
|
教学活动
参考
|
参考学时
|
|
理论
|
见习
|
||||
十二、分娩并发症
|
(一)子宫破裂
|
掌握
|
理论讲授
|
3
|
|
1.子宫破裂的原因
|
|
多媒体演示
|
|
|
|
2.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
示教
|
|
|
|
3.子宫破裂的防治措施
|
|
|
|
|
|
(二)产后出血
|
掌握
|
|
|
1
|
|
1.产后出血的原因
|
|
|
|
|
|
2.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
|
|
|
|
3.产后出血的各种预防措施
|
熟悉
|
|
|
|
|
4.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
|
掌握
|
|
|
|
|
(三)胎膜早破
|
掌握
|
|
2
|
|
|
1.胎膜早破的概念
|
|
|
|
|
|
2.胎膜早破病因
|
|
|
|
|
|
3.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
|
|
|
|
|
|
4.胎膜早破的诊断方法
|
|
|
|
|
|
5.羊膜腔感染的诊断方法
|
熟悉
|
|
|
|
|
6、胎膜早破的处理方法
|
掌握
|
|
|
|
|
(四)羊水栓塞
|
熟悉
|
|
自学
|
|
|
1、羊水栓塞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
|
|
|
|
|
|
2、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
|
|
|
|
|
|
3、羊水栓塞的处理
|
|
|
|
|
|
4、羊水栓塞的预防措施
|
|
|
|
|
|
(五)胎儿窘迫
|
|
|
|
|
|
1.胎儿窘迫的概念、原因、分类
|
|
|
|
|
|
2.防治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意义.
|
|
|
|
|
|
3.胎儿窘迫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
|
|
|
|
4.胎儿窘迫的防治方法
|
|
|
|
|
|
十三、异常产褥
|
(一)异常产褥
|
掌握
|
理论讲授
|
2
|
|
1.产褥感染的常见病因
|
|
多媒体演示
|
|
|
|
2.产褥感染的诱因
|
|
示教
|
|
|
|
3.产褥感染的病理变化
|
|
|
|
|
|
4.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
|
|
|
|
|
|
5.产褥感染的防治措施
|
|
|
|
|
|
(二)晚期产后出血
|
熟悉
|
|
自学
|
|
|
1.晚期产后出血病因
|
|
|
|
|
|
2.晚期产后出血诊断和防治
|
|
|
|
|
|
3晚期产后出血防治
|
|
|
|
|
|
(三)产后抑郁症
|
了解
|
|
|
|
|
1.产后抑郁症的病因
|
|
|
|
|
|
2.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
|
|
|
|
|
|
3.产后抑郁症的诊断
|
|
|
|
|
|
4.产后抑郁症的治疗
|
|
|
|
|
|
十四、妇科病史及检查
|
(一)妇科病史及检查
|
了解
|
理论讲授
|
2
|
2
|
1.妇科病历书写规范
|
|
多媒体演示
|
|
|
|
2.妇科临床检查的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
|
|
|
|
|
3.窥阴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熟悉
|
|
|
|
|
4.盆腔检查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
熟悉
|
|
|
|
|
(二)妇科特殊检查方法
|
熟悉
|
|
|
|
|
1、分泌物检查的方法
|
|
|
|
|
|
2、宫颈检查的注意事项
|
|
|
|
|
|
3、阴道后穹隆穿刺的方法
|
|
|
|
|
|
4、B超检查
|
|
|
|
|
|
5、基础体温的测定
|
|
|
|
|
|
十五、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十六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
(一)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
了解
|
理论讲授
|
自学
|
|
1.定义及病理
|
|
多媒体演示
|
|
|
|
2.临床表现
|
|
示教
|
|
|
|
3.诊断及鉴别诊断
|
|
|
|
|
|
4.治疗
|
|
|
|
|
|
(二)外阴硬化性苔廨
|
熟悉
|
|
|
|
|
1.定义及病理
|
|
|
|
|
|
2.临床表现
|
|
|
|
|
|
3.诊断及鉴别诊断
|
|
|
|
|
|
4.治疗
|
|
|
|
|
|
(三)外阴瘙痒
|
|
|
|
|
|
1.定义及病因
|
|
|
|
|
|
2.临床表现
|
|
|
|
|
|
3.诊断及鉴别诊断
|
|
|
|
|
|
4.治疗
|
|
|
|
|
|
1.外阴炎症的病因
|
熟悉
|
多媒体演示
|
4
|
0.5
|
|
2.外阴炎症的临床表现
|
|
示教
|
|
|
|
3.外阴炎症的防治方法
|
|
|
|
|
|
(二)前庭大腺炎症
|
|
|
|
|
|
1.前庭大腺炎症的病因
|
|
|
|
|
|
2.前庭大腺炎症的临床表现
|
|
|
|
|
|
3.前庭大腺炎症的防治方法
|
|
|
|
|
|
(三)阴道炎
|
掌握
|
|
|
|
|
1.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因、传染方式、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防治
|
|
|
|
|
|
2.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及临床意义
|
|
|
|
|
|
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因、传染方式、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防治.
|
|
|
|
|
|
4.萎缩性阴道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
|
|
|
|
|
5.老年性阴道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
|
|
|
|
|
(四)宫颈炎
|
掌握
|
|
|
0.5
|
|
1.宫颈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的转化机制,
|
|
|
|
|
|
2.宫颈糜烂与宫颈炎的区别,及各自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
|
|
|
|
|
|
(五)盆腔炎
|
熟悉
|
|
|
|
|
1、急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变化
|
|
|
|
|
|
2、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
|
|
|
|
|
3、急性盆腔炎的防治原则
|
|
|
|
|
|
4、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变化、
|
|
|
|
|
|
5、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
|
|
|
|
十七、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
(一)外阴肿瘤
|
熟悉
|
理论讲授
|
6
|
|
1.外阴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
|
多媒体演示
|
|
|
|
2.外阴、阴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
|
|
示教
|
|
|
|
3.外阴、阴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
|
|
|
|
1
|
|
(二)子宫颈癌
|
|
|
|
|
|
1.子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
|
了解
|
|
|
|
|
2.子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和发展
|
熟悉
|
|
|
|
|
3.子宫颈癌的病理变化
|
熟悉
|
|
|
|
|
4.子宫颈癌的转移途径及临床分期
|
掌握
|
|
|
|
|
5.子宫颈癌的临床表现
|
|
|
|
|
|
6.子宫颈癌的诊断,及早期诊断方法
|
|
|
|
|
|
7.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
|
|
|
|
|
|
8.子宫颈癌的预后、预防及随访
|
|
|
|
|
|
(三)子宫肌瘤
|
掌握
|
|
|
1
|
|
1.子宫肌瘤的分类
|
|
|
|
|
|
2、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
|
|
|
|
|
3、子宫肌瘤的诊断
|
|
|
|
|
|
4、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
|
|
|
|
|
|
(四)子宫内膜癌
|
掌握
|
|
|
|
|
1.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现状及致病因素
|
|
|
|
|
|
2.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病理变化
|
|
|
|
|
|
3.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及临床分期
|
|
|
|
|
|
4.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
|
|
|
|
|
|
(五)卵巢肿瘤
|
|
|
|
|
|
1.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及常见的卵巢肿瘤的病理特点
|
熟悉
|
|
|
|
|
2.卵巢良恶性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
|
|
|
|
|
3.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
|
|
|
|
|
|
十八、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
(一)葡萄胎
|
|
理论讲授
|
2
|
|
1.葡萄胎的病因
|
熟悉
|
多媒体演示
|
|
|
|
2.葡萄胎的分类
|
掌握
|
示教
|
|
|
|
3葡萄胎的发病率.
|
了解
|
|
|
|
|
4.葡萄胎的病理特点
|
熟悉
|
|
|
|
|
5.葡萄胎的临床表现
|
掌握
|
|
|
|
|
6.葡萄胎的诊断、鉴别诊断
|
|
|
|
|
|
7.葡萄胎的临床处理
|
|
|
|
|
|
8.葡萄胎的随访
|
|
|
|
|
|
(二)侵蚀性葡萄胎
|
|
|
|
|
|
1.侵蚀性葡萄胎的临床表现
|
熟悉
|
|
|
|
|
2.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
|
熟悉
|
|
|
|
|
3.侵蚀性葡萄胎的随访
|
掌握
|
|
|
|
|
(三)绒毛膜癌
|
|
|
|
|
|
1.绒毛膜癌的病理
|
熟悉
|
|
|
|
|
2.绒毛膜癌的临床表现
|
|
|
|
|
|
3.绒毛膜癌的诊断、鉴别诊断
|
|
|
|
|
|
4.绒毛膜癌的治疗
|
掌握
|
|
|
|
|
(四)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
了解
|
|
|
|
|
1.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
|
|
|
|
|
|
2.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
|
|
|
|
|
|
十九、子宫内膜异位症
|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
|
理论讲授
|
2
|
|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关发病因素
|
了解
|
多媒体演示
|
|
|
|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变化
|
|
示教
|
|
|
|
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待征
|
掌握
|
|
|
|
|
4.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
|
|
|
5.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
|
|
|
|
|
|
(二)子宫腺肌病
|
熟悉
|
|
|
|
|
1.病理变化
|
|
|
|
|
|
2.临床待征
|
|
|
|
|
|
3.治疗方法
|
|
|
|
|
|
二十、月经失调
|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
理论讲授
|
2
|
|
1.功血的分类
|
熟悉
|
多媒体演示
|
|
|
|
2.功血的病因
|
|
|
|
|
|
3.功血的出血机理
|
|
|
|
|
|
4.各类功血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
掌握
|
|
|
|
|
5.功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
|
|
|
|
|
6.功血的治疗原则与治疗措施
|
|
|
|
|
|
(二)闭经
|
熟悉
|
|
|
|
|
1.闭经程度分级
|
|
|
|
|
|
2.闭经病因分类
|
|
|
|
|
|
3.闭经发病机理
|
|
|
|
|
|
4.闭经常用的诊断方法
|
|
|
|
|
|
5.不同原因闭经的处理原则
|
|
|
|
|
|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
|
了解
|
|
1
|
|
|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
|
|
|
|
|
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依据、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
|
|
|
|
|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
熟悉
|
|
|
|
|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
|
|
|
|
|
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处理原则
|
|
|
|
|
|
二十一、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
|
(一)子宫脱垂
|
熟悉
|
|
1
|
|
1.子宫脱垂的定义
|
|
|
|
|
|
2.子宫脱垂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
|
|
|
|
3.子宫脱垂的诊断
|
|
|
|
|
|
4.子宫脱垂的防治措施
|
|
|
|
|
|
(二)尿瘘
|
熟悉
|
|
|
|
|
1.尿瘘病因
|
|
|
|
|
|
2.尿瘘的临床表现
|
|
|
|
|
|
3.尿瘘的诊断,辅助诊断
|
|
|
|
|
|
4.尿瘘的预防和手术治疗
|
|
|
|
|
|
二十二、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
|
(一)不孕症
|
熟悉
|
理论讲授
|
1
|
|
1.不孕的有关因素
|
|
多媒体演示
|
|
|
|
2.不孕症的检查程序及要求
|
|
示教
|
|
|
|
3.不孕症的治疗原则
|
|
|
|
|
|
(二)试管婴儿及人工授精
|
了解
|
|
|
|
|
1.试管婴儿的适应证
|
|
|
|
|
|
2.人工授精的适应证
|
|
|
|
|
|
3.手术矫治术种类
|
|
|
|
|
|
4.腹腔镜新技术和辅助生殖技术
|
|
|
|
|
|
二十三、计划生育
|
(一)避孕
|
|
理论讲授
|
4
|
2
|
1.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
|
掌握
|
多媒体演示
|
|
|
|
2.宫内节育器的避孕适应证、禁忌证
|
熟悉
|
|
|
|
|
3.宫内节育器的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
|
|
|
|
|
|
4.宫内节育器并发症的防治
|
|
|
|
|
|
5.短效口服避孕药的成分、避孕原理
|
掌握
|
|
|
|
|
6.短效口服避孕药的服用方法
|
|
|
|
|
|
7.短效口服避孕药的防治及其安全性
|
熟悉
|
|
|
|
|
(二)输卵管绝育
|
熟悉
|
|
|
|
|
1.绝育的适应证、禁忌证
|
|
|
|
|
|
2.绝育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
|
|
|
|
|
|
二十四、妇幼保健
|
妇幼保健
|
了解
|
多媒体演示
|
1
|
|
二十五、产科常用手术
|
(一)
(二) 胎头吸引术
(三)
(四) 剖宫产术
|
了解
|
示教
|
2
|
2
|
|
(一) 腹式全子宫切除术
(二)
(三) 经腹输卵管卵巢切除术
(四)
(五)
(六)
(七) 阴道内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
了解
|
示教
|
2
|
2
|
五、大纲说明
(一)本教学大纲主要供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8时,见习教学22时。
(二)教学要求
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掌握: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综合分析和解决妇产科工作中实际问题;熟悉:指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指对学过的知识点能记忆和理解。
2.本课程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见习阶段设有妇产科学临床思维课。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思维方式、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大纲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适当删减和引进新的内容。
2.课堂教学时应突出妇产科学知识特点,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达标训练、作业和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使学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培养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