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提升职教民生保障力

作者: 时间:2024-11-22 点击数: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2日 第05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以下困难:

一是吸引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不容乐观,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意愿整体不足,这与国家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形成明显的反差。从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往往是学生和家长在竞争普通高中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失利后的无奈选择。究其原因,既有学历崇拜、职业贵贱等社会传统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因素,也有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户籍政策、收入分配等造成职业教育回报不高的现实考量。

二是适应性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需求和产业支撑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用工荒就业难的并存说明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为了增强适应性,职业教育要瞄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力资本和全面发展能力,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增进民生福祉。

三是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对照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核心教学条件、监测指标全部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高等职业学校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产教合而不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满足不了德技并修、手脑并用的学习要求,来自产业一线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匮乏,岗课赛证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

四是职业教育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职业教育办学成本应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总体投入不仅在同级教育中占比低,且投入力度与办学规模严重不符。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财政支持和资源配置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还不相适应。

全面深化改革,建设良好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职业教育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在政府统筹下,调动企业、行业和社会积极性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首先,在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层面,建立更为开放的教育体系。打破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招录环节的批次化和层级化,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差异化发展,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优势禀赋来选择对应的教育轨道。要搭建职普教育各学段相互融通的机制,研究制定职普融通的具体形式、实施路径、评价标准等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提高教育服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要健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202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职业和技能变更将发生在中国,到2030年多达2.2亿名中国劳动者将受到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职业教育通过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服务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在制度实施和政策支持层面,要以更为坚实有力的行动举措,释放出真实而强烈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相同的信号。一方面,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上确保标准化建设的底线,努力解决建设不足等问题。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拓展经费来源。无论是从促进阶层流动的角度、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还是从增进全社会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职业学校都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公共财政理应分担更多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贯通。当前企业中的技能等级晋升标准普遍存在对理论知识与学历的严格要求,导致产业工人高技能等级的可达性较差,此外向其他职业序列(如管理岗)的晋升性转型也存在障碍,挫伤了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依托职业标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同时破除技能人才在落户、职称晋升、岗位转换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入口和出口均保持地位相同

最后,在认知引导和社会氛围营建层面,要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的力度,更多地传递职业教育的积极信号。针对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的片面认识,广泛宣传技能成才、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典型事迹,大力宣传新时代人才观。加强对职业本科办学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宣传,强化对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认知,改变职业教育低层次的刻板印象,构建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要加大力度解读和传播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重大举措,打造职业教育宣传平台和品牌活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地址:安庆市宜秀区集贤北路1588号     邮编:246052     联系电话:0556-5306277     电邮:fzgh@aqm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