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庆市委安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2-01-13 点击数:

 

 

中共安庆市委文件

 

 

庆发〔202123

 

 

中共安庆市委  安庆市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现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安庆市委

安庆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施 方 案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握育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衔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目标。2023年,创建15个市级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50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以点带面,实现“校校有场地、县县有基地、周周有课时、月月有实践”的基本目标,带动全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形成有安庆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

二、主要措施

(一)做好课程教学管理

1.认真落实课时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要与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进行统筹,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他课程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1—3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4—9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高一年级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教育,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主题活动,高中学校还要开足、上好“通用技术”课程;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期不少于16学时;市属高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各类学校要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在社会实践、研学实践等活动中渗透劳动价值观教育。市级教育部门要组织编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鼓励各校编写适合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实施清单,明确各年级劳动教育具体课时内容和形式。[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2.扎实开展教学教研。成立市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各级教育教学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建立市、县(市、区)、校三级劳动教研网络,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评比、论文评选、劳动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科学化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属高校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成立劳动教育研究机构。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3.切实做好评价管理。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小学生每学年完成 1次社会服务和1种职业体验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鼓励高年级学生完成1份劳动实践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或作品;初中学生积极开展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每学年至少完成2份较完整的劳动实践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或劳动技术作品,至少完成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开展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发展指导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劳动项目设计方案,高中三年期间,学生须至少参加1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选择至少1门专题教育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院校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考核结果计入学生学业成绩;市属高校学生须至少完成2次社会劳动教育活动。大中小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记录手册,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审核制度,把劳动评价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二)抓实劳动教育实践

4.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其中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市属高校也可安排劳动月,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组织实施“劳动教育宣传周” (每年5月第2周)活动,集中开展以“四个一”为主题(一次集体活动、一次家务劳动、一次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一次集中宣传)的劳动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定期举办劳动工匠宣讲、手工劳技展演等进校园活动,并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志愿者日等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劳动文化,在活动中渗透劳动价值观教育。[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5.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实践。职业院校和市属高校要设立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等勤工助学岗,引导学生走进劳动一线。中小学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有序参与美丽校园建设,让学生在参与校园卫生清洁、绿化管理、文体设施养护、学生宿舍整理、食堂餐厅保洁、餐具清洗、功能室维护、图书馆(室)和实验室管理等校内日常管理服务中接受劳动教育,让学生逐渐成为校园劳动的重要主体。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劳动教育实践园”和“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技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6.日常化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实践。以家庭为阵地,以父母或监护人为实践指导师,以日常生产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在家庭生活中强化劳动教育。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家庭情况,布置洗衣做饭等力所能及的、必要的日常家务劳动,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从小学习家务劳动或家庭生产劳动技能。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每周不少于1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职业院校和市属高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父母或监护人要身体力行、带头示范,指导并督促孩子完成学校规定的劳动内容。[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妇联,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7.加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营地、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等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校外劳动每学年不少于1次。各县(市、区)要结合区域内职校数和中小学校数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应年级的学生参加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市属高校和职业院校结合专业实习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每学期不少于1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要购买相关保险。[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8.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校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公共场所等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大中小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劳动,有计划地向学生发放社区服务任务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区宣传、社区清洁、福利院义工等公益性活动中。[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三)抓好示范引领创特色

9.评选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按照“全面推动、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各县(市、区)要加快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培育步伐,以示范带动促质量提升。到2023年遴选3个劳动教育示范县(市、区)和50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市属高校要在整体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同时,开展劳动教育示范院(系)评选,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10.融合发展创特色。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工作路径。要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与内容,将德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真实的劳动情景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要通过创意工坊、创客空间、人工智能、模型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从事脑力劳动、高科技劳动的兴趣,培养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要开发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体育活动,将劳动场景融入体育教学情景创设,在体育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能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将劳动教育融入美育工作坊、美育实践活动之中,在美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情景中开展美育,引导大中小学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劳动价值美,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三、工作要求

1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和市属高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起党委和政府领导,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加强师资配备和综合实践基地、校内劳动实践场所等条件保障。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校内统筹,充分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积极性,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作用。[责任单位: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12.加强阵地建设。建立以县(市、区)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市属高校劳动实践场所,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县(市、区)要整合现有资源,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建设1个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企业、工厂、农场、林场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市属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13.强化师资队伍。采取专职聘任、校外聘请、学区共聘共享、招募家长志愿者等举措,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鼓励各市属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劳动课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对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14.加大经费投入。各地各校要加大投入,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15.筑牢安全保障。各地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增强师生安全防护意识,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应急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16.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市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并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教育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每年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监测结果应用。[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17.突出宣传引导。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积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宣传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推广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先进经验,注重挖掘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市属高校,各县(市、区)]

 

 

 

 

 

 

 

 

 

 

 

 

 

 

 

 

 

 

 

 

 

 

 

 

 

 

 

 

中共安庆市委办公室                         20211231日印发

 

联系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北路1588号 邮政编码:246052 电话:0556-5306997 E-Mail:aqyzjwc@163.com 

教务处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