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的意见》(教民[2011]4号)精神,2011年起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全国内地首批开设内地新疆中职班。九年内学校先后承担了近850名学生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任务,秉承在“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尊重差异、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教育模式,形成了“疆皖一家亲、荷莲并蒂开”的办学局面。截至2019年年底,该校新疆内职班近七百名毕业学生走出校门,在各自不同岗位上为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完善工作制度机制
为了切实做好民族教育协作工作,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内地新疆中职班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具体分管。安庆市政府特成立了内地新疆中职班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该小组定期分析,研究、检查、总结新疆班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确保我校新疆班工作的顺利平稳有序的进行。同时制定一系列关于新疆班学生的培养管理制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确保了新疆班民族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每个班级配备汉族和新疆籍内派教师两名班主任,24小时与学生同吃同住,与班主任全方位协同教育。印制《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日志》、《学生外出管理制度》、《学生手机集中管理规定》、《学生出入管理办法》、《学生考勤细则》和《学生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极大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个班级和个人荣获省市级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二、德育为首,团结为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开展“爱国家、爱社会、爱家乡、爱学校”教育。组织学习党史、升国旗仪式、迎国庆书画报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祭奠革命烈士等研学活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青春放歌红五月”歌咏大赛、“中国梦”和“中华经典”诵读、“十九大报告诵读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传统节日中秋节之际,开展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欢庆活动;在国庆期间利用安庆大别山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带学生走出校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
二是开展民族团结和感恩教育。组织观看《教科书里面的阴谋》警示教育专题片,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是非,深刻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分裂行为的危害性。成立民族团结大讲堂,邀请专家开展宣讲教育,积极开展“发声亮剑”、“民族团结一家亲”演讲比赛、“我的校园我的家”征文比赛活动,增强学生“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系部班级、师生“结对子”活动,与混住班级学生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一对一”、“文体大联欢”等丰富生动的形式,增进新疆生与内地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学习帮扶、文体联谊、生活融合,确保活动日常化和实效性。
三是建立师生联系工作制度。为进一步促进师生思想交流,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把细节、抓苗头、挖根源、重引导”,组织教工和内地学生远赴新疆开展家访活动,送去关怀和慰问金,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

三、精细管理,全面保障,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一是提高教育教学准度。在民族团结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地方黄梅戏选修艺术课程,寒假组织“三校高职及高考”辅导班、“汉语一帮一”结对子辅导班等,动员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考试),让更多学生实现“双证”毕业。
二是优化学习生活环境。在新疆班所有教室宿舍安装空调,定期整修教室、公寓、餐厅。聘请厨师,在口味、花样、营养等方面确保学生饭菜质量。开展文明教室、最美宿舍评选活动,营造和谐温馨、卫生整洁学习生活环境。
三是关心学生生活健康。在每年学生返疆和入学期间,学院派专人全程陪同,统一购置食品,配备服装,确保学生50多小时的旅途安全。每年为入学新生配备牙膏、牙刷、毛巾、餐具、暖瓶、被褥等生活用品,发放三单三棉六套服装,每人增发1床毛毯。每年新生开学季,为返校学生作全面健康体检,定期举办专家讲座,讲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四是解决学生生活之忧。深入实施精准帮扶活动,通过奖、助、补、免等形式,不断加强资助力度。全员享受国家助学金,近百名学生享受奖学金,患病学生除大学生医保报销以外由学校再报销70%的医疗费用,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免除后顾之忧。

四、勇于突破,大胆革新,拓展实习就业宽度
我校与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实行“2+1”实习管理模式,其中前两年在我校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第三年由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与我校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 在学生返疆进行在疆顶岗实习前,我校积极做好新疆班学生实习前准备工作,印制《致家长一封信》、《实习协议书》、《内职班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安全承诺书》和《家长安全责任书》,让学生带回新疆由家长监护人签字后统一寄回学校。在学生实习的日常管理中,将实习医院、学校、学生监护人三者紧密结合,共同参与新疆班学生的实习管理。每家医院都设有实习组长,定时与辅导员联系;制订《实习生信息反馈表》,每两周各医院组长要定时把各组的迟到、早退、旷工等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得到反馈信息后会第一时间与该医院的负责同志核实,并及时与该实习生取得联系查明事情原委告知其监护人。该模式下,学生情况能及时了解,并得以妥当处理。从2014年第一批毕业生参加全国护理职业资格考试以来,通过率均达40%左右,是全疆平均的两倍以上。

五、办学成效
在近九年的摸索学习过程中,我校新疆学生的汉语水平已有了长足进步,九年来有近百学生报名参加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试考试,最好成绩为二级甲等。通过三年扎实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内新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部分学生顺利就业,部分学生继续求学,实现多渠道发展。如,2011级学生就业率为45.16%,11人被相关高校录取;2012级学生就业率为65%,15 人考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2014-2016级学生就业率均已达到60%,众多新疆学子考入疆内高校继续深造。
同时我校内新班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14年,代表安徽省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2015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学校新疆学子与内地学子结下的深厚友谊。2015年,获得“安庆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4月28日,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内地民族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2016年11月16日—17日,圆满承办了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全国第十届内高班暨第四届内职班德育及管理工作会议,得到了与会领导,以及全国承办相关内地新疆班的30个省市、自治区160余所学校代表及协调站站长、联络员们的一致好评。2017年6月22日,《中国教育报》以“矢志不渝育人才 励精图治铸品牌”为题,再次对学校内新班工作进行了报道。2017年10月,校党委杨金奎书记在《中国民族教育》刊物发表“疆皖心相连 共育民族花”专题论文,再次对我校内新班办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和宣传,并广受好评。
